疫情持續,面授課堂都要改以網上進行。香港教育大學(教大)調查發現,超過四成初小學生在家上課感到煩躁不安和孤獨,逾半受訪學生更指自己無法按時完成功課。大部分受訪學生都希望,能夠盡快返回校園上課。

是次調查由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兒童、青少年及家庭服務、教大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以及兒童教育及發展科學研究中心聯合進行。調查人員在今年5月26日至7月10日期間,透過問卷調查及訪談,收集了本地9所小學及2所課餘託管中心,共711名小一至小三學童、562名家長及97位教師的意見,冀瞭解疫情下初小學生的學習挑戰及心理調適情況。

調查發現,初小學生在家學習期間出現負面情緒,逾四成受訪學生在家上課感到煩躁不安及有孤獨感,且無法按時完成功課。數據分析顯示,負面情緒或孤獨感越高的學生,其學習效能越低。

表一:初小學生的孤獨感

近半數學生表示在家學習期間,曾無法按時完成功課,當中以小一生的情況最為普遍;超過六成的初小生喜歡回校上課,喜歡在家上課的學生不足兩成。

表二:初小學生的自控能力

疫情亦為家長帶來挑戰。有家長表示「現在孩子在家上課,時時刻刻都留意他,想知道他做什麼,自己就沒有時間休息。」調查結果顯示,逾九成家長希望學校恢復實體課堂,有超過八成家長認為子女更喜歡回校上課。調查結果同時顯示,疫情期間焦慮情緒較高的家長,更容易向子女發脾氣。

調查人員亦訪問了教師對網上學習的看法,大部分教師都認為,學生無法自律地在家上課學習(91.9%)、網上課堂容易令學生分心(81.8%)。超過七成的教師認為網課期間難與學生溝通,影響互動。

教大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總監冼權鋒教授認爲,疫情期間學生出現的各種負面情緒和學習困難,不容忽視。他建議建立家校合作機制,由學校社工、課程發展、訓輔及特殊學習需要主任共同制訂一套方案。他說:「社工可主動聯絡『高危』家庭,了解家長和孩子的情緒,而老師就可提前與家長分享較難的學習內容,讓他們幫子女預習。至於能力稍遜及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學校可考慮安排他們星期六早上回校,由教師或教學助理設計適合的教學活動,強化所學和訓練社交技巧。」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兒童、青少年及家庭服務服務總監周靄婷女士表示,初小學生的專注和自控能力有限,鼓勵家長換位思考,理解孩子在家學習的困難,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氣氛。她建議:「疫情下學生社交生活受阻,家長可每天安排親子時間,如一起玩桌遊和做運動,既可強身健體,又有助舒緩壓力及延長專注力。」

由於網課無法有效監督學生,缺乏師生互動氛圍,教大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項目經理何嘉華先生,建議教師改善網課內容及形式,以提升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包括善用各種不同的電子工具和討論平台,引導學生在網上主動參與學習。他指出,教師可每15分鐘,加插一至兩分鐘的休息時間,期間可播音樂、玩遊戲或進行靜觀練習,讓師生放鬆。

為減少老師準備網課的壓力,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灣仔綜合兒童及青少年服務中心主任楊浩麟先生,建議學校協調行政人員、資訊科技助理及教學助理,支援老師的行政工作和使用電子科技,蒐集備課教材及輔導學生完成功課,為教師分擔工作,讓他們能專注教學及關注學生情況。學生孤單感及社交需要方面,家長可安排孩子參與社福機構或學校舉辦的網上群體活動和適應課堂,加強社交生活及適應學習新常態。

 

—完—

 

傳媒查詢,請聯絡教大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助理項目經理黃慧儀女士(電話:2948 7763 或電郵:kristi@eduhk.hk)或何嘉華先生 (電話:2948 8322或電郵: hokawa@eduhk.hk )

照片